Copyright ©2013-2017 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辽ICP备17018872号-4.
(1)传播主体大众性 新媒体传播中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注册账号就能随时随地匿名发声,公众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动地位,发布怎样的信息,接受怎样的信息,可以由个人意志来决定。传统媒体传播中党政机关是信息发布的主导,信息发布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环节,公众在信息传播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有机会发布信息,只能单项接受经过层层筛选和把关后的信息。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让信息发布空前自由,匿名传播给了个人极大的自由,但也给网络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2)传播速度快捷性 新媒体呈现出“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从制作、发布到接收用时短暂,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发布和接收信息,公众主动接受信息并转发,信息犹如核裂变般被大范围快速传播,达到几何级数效应。传统媒体受到硬件、场地等局限,制作周期长、传播效率低,报纸需要采写、审稿、排版、印刷等一系列程序,新闻通常要隔天才能出版,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更为繁琐,虽有电视直播,但受众仍有时空局限性。
(3)传播方式互动性 新媒体为所有人提供公开交流的平台,每个公民都可以不受身份和时空限制,对感兴趣的问题发表意见、转发消息或留言点赞,信息发布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反馈,并与该信息的接受者实时互动。同时,信息一经转发,让信息发布者与更多受众建立直接联系,可以在多人之间交叉互动形成网状式传播。在现实中,这种传播广泛、交流密切的互动形式正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难点所在。
(4)传播效果聚集性 新媒体在一个开放环境进行传播,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征,使得接收者很容易可以查询到关于该信息的所有内容。同样的,具有相同意见、情绪、态度的信息接收者很容易聚集到一起,他们所持有的意见、情绪、态度汇集到一定程度即成为舆论或演变成舆情。
2.1.3 新媒体发展对大众舆论影响
新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民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网络成为汇集各种舆论意见的载体,个体意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传播,发酵成为群体舆论,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也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新媒体既为收集民意、科学决策提供有了利条件,但又因其具有的开放、快速等特点加大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难度。大量片面的、非理性的、负面的网络舆情造成地方政府信誉度下降,政府与公众对立,极易演变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2.2网络舆情相关理论
2.2.1网络舆情相关定义
(1)舆论与舆情的定义 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相较可见,舆论是群体共同一致的公开意见表达,舆情是个人或群体公开发表意见或隐含的多种情绪、态度、意愿。舆论不一定以舆情为基础,舆情不一定都上升为舆论。
(2)网络舆情的定义 现有文献关于网络舆情定义不够全面与具体,多为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舆情。本文定义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公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以及相关情感、态度、意见的互动、传播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指在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上中国公民。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是具体的事项包括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等等。